来源:北京商报

  去年车价“热战”、年底放价促销……一波高冲量操作后,今年车市回落开局。2月8日,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(以下简称“乘联会”)发布数据显示,今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同比增长57.4%,环比下降13.9%。其中,自主、合资、豪华品牌零售量均出现两位数下滑。去年底,车企年末冲刺以及地方促消费共同推动车市增量火爆,单月零售高达近240万辆。但随之带来的透支效应,也让今年首月车市回归常态。对于今年车市走势,乘联会方面认为:“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今年仍将持续。”

1月车市销量环比回落 乘联会:今年价格战仍将激烈

  低位开局

  来自乘联会的数据显示,今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203.5万辆,同比增长57.4%;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为208.9万辆,同比增长44.4%。“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实现预期中的开门红走势,同比增长57.4%的重要因素是春节带来的节前消费时间差异。”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。

  尽管车市开年交出同比增长超五成的成绩单,但相比去年12月,今年1月车市销量则出现回落。从零售数据来看,今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环比下降13.9%。其中,自主品牌零售112万辆,环比下降10%;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7万辆,环比下降15%;豪华车零售24万辆,环比下降22%。车市销量环比出现两位数下滑,与去年底的一波放价促销不无关系。崔东树表示:“去年12月车企年末冲刺和地方促消费共同推动市场火爆,其中促销力度和广度均有所增强,几乎涉及所有厂商和车型,呈现历史罕见的年末加力促销冲刺特征。”“罕见”的促销力度直观反映在销量上。数据显示,去年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235.3万辆,同比增长8.5%,环比增长13.1%;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达271.4万辆,同比增长22%,环比增长6.6%。

  高销量增长后,透支效应显现。乘联会相关人士表示:“去年12月车市部分销量透支,影响今年1月的销量成绩。此外,部分车型价格回升以及地方促消费的消费券等活动减少,均构成不利于1月车市放量的走势。”同时,今年1月各车企销量也出现明显分化。据乘联会统计,今年1月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企业厂商共33家(去年12月为37家)。其中,同比增速超100%的共8家,同比增速超10%的共23家,7家则出现同比负增长。从环比看,增速超10%的共7家,环比负增长的共23家,且7家还出现超50%的环比负增长。

  库存降压

  对于今年1月车市低位开局,事实上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已有预判。数据显示,今年1月乘用车产量为202.1万辆,环比下降24.5%。其中。豪华品牌产量环比下降10%,合资品牌产量环比下降29%,自主品牌产量环比下降25%。乘联会相关人士表示:“年初很多车企稳产降库存力度较大。”

  同时,经销商端也一直处于去库存阶段。据了解,从去年9月至今年1月,车企与经销商总体去库存达16万辆。崔东树表示,今年1月的节前促销拉动零售较强,推动厂商和渠道库存下降,形成厂商产量低于批发量7万辆,厂商国内批发量低于零售30万辆的去库存走势。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(以下简称“流通协会”)发布数据显示,今年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9.9%,同比下降1.9个百分点。

  “从经销商整体经营状况来看,由于去年整体促消费政策到期,新一轮补贴政策尚没完全出台,导致消费者在1月份的时候还是有观望情绪,1月汽车销量不及预期,经销商销售的压力还是有所增加的,也是为了轻装过年,继续清库存,所以补库意愿也会比较低。”流通协会产业协调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樊宇表示。

  价格战继续

  在销量环比下滑、终端压力仍在的情况下,乘联会方面直言:“今年价格战仍将激烈。”

  乘联会方面表示,每年年末相比上年末的促销水平通常高出约4个点,但去年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,促销水平高出约6个点。以往历年下半年的车价逐步趋稳,但去年车市价格战在下半年更为激烈,形成年末超强价格促销拉动12月零售高增长的特征。崔东树表示:“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,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过程,在建立市场新秩序过程中,新老厂商替代竞争激烈,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年的时间,直到新的格局形成。”

  此外,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也进一步让竞争升温。数据显示,今年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32.8%,同比提升7.2个百分点。“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,传统燃油车市场规模逐步缩小,庞大的传统产能与逐步萎缩的燃油车市场矛盾带来更激烈的价格战。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生存状态,多数厂商优先保份额,必然形成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。”崔东树表示。

  “今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,竞争注定非常激烈。”在崔东树看来,从燃油车的角度来看,新能源成本下探、“油电同价”给燃油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,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,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,更多依赖于优惠的价格来持续吸引客户;从新能源车角度看,随着碳酸锂价格下跌,电池成本降低,造车成本有所下降,且随着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,形成规模效应,产品拥有更多利润空间。

 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刘晓梦